14-Oct-2025 心率变化预测磁脑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成功 Genomic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脑刺激开始后45秒内的心率减速可以预测重度抑郁症治疗在长达六周后的成功。这项对75名患者的研究发现,在经颅磁刺激期间监测心脏反应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识别哪些患者将从治疗中获益最多。Roberto Goya-Maldonado及其在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的同事发表了这些发现,展示了个性化抑郁症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Journal Brain Medicine Funder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Jacob-Henle-Programm/Else-Kröner-Fresenius-Stiftung, Ilídio Pinho Professorship, iBiMED, FCT, University of Aveiro, Portugal
14-Oct-2025 致幻剂为压力相关精神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Genomic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Psychedelics》期刊近期发表的一篇综述性论文,探讨了致幻剂改变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晓辉等学者分析了包括5-羟色胺2A受体激活、神经可塑性增强和炎症减少在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作者提出,致幻剂针对的是精神疾病的根源,而非仅缓解症状,为难治性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Journal Psychedelics Funde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TI2030-Major Projects, Open Research Fund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rain-Machine Intellig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14-Oct-2025 遗传学先驱通过多组学发现转变全球抑郁症研究 Genomic Press Reports and Proceedings Genomic Press的一项开创性采访探讨了牛津大学Najaf Amin博士在抑郁症遗传学方面的创新方法。这位国际知名研究人员已经识别出新的代谢物、罕见基因变异和系统性通路,扩展了目前对抑郁症生物学基础的理解。她的发现包括RCL1基因突变、124种与抑郁症相关的代谢物和13种肠道细菌,为这一常见精神疾病的多因素性质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潜在途径。 Journal Genomic Psychiatry
14-Oct-2025 MDMA精神医学应用综述:全面综述审查PTSD治疗及新兴治疗适应症 Genomic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发表于《Psychedelics》的一篇全面邀请综述探讨了MDMA在各种精神疾病中的治疗潜力,综合了从PTSD试验到自闭症和进食障碍等新兴应用的证据。作者识别了增强韧性的肠-脑轴机制,同时解决了包括低钠血症和神经毒性风险在内的关键安全考虑。这一综合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整合框架,以理解MDMA辅助治疗在监管决策演变中的应用。 Journal Psychedelics Funde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3-Oct-2025 咳嗽检测技术优化 可提升健康监测水平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人员成功提升可穿戴健康设备识别咳嗽的准确率,这项突破将显著改善慢性病监测效果,并能提前预警哮喘发作等健康风险。该研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因为传统技术一直难以有效区分咳嗽声与说话声及其他人体非语言声音。 Journal 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Funder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2-Oct-2025 【科研新突破】纳米尺度可视化揭示肿瘤丝氨酸代谢调控新机制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武汉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合作在Research期刊上发表题为《通过底物探针实现葡萄糖与丝氨酸转运蛋白的纳米组织可视化揭示丝氨酸流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出一种基于丝氨酸结构的小分子底物型荧光探针(Ser-probe)。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bei Provinc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ey-Are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Guangdong Province,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11-Oct-2025 双源数据驱动的门控时空融合网络显著提升了基于气象大模型的精细化闪电预报能力 Science China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团队探索了基于气象大模型的精细化闪电预报方法,提出大模型与闪电观测双源数据驱动的预报框架,融合二者的互补优势提升闪电预报效果. 进一步, 团队设计了一种门控时空融合网络预报模型gSTFNet用以解决双源数据在跨时域和跨模态融合中面临的挑战. 实验结果表明双源融合的预报思路显著提升了直接基于大模型的闪电预报结果, 且优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HRES闪电预报和其他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预报模型.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25年第9期发文报道了该成果。 Journa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11-Oct-2025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如何治理?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许稳教授团队以洱海流域海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农民调查、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系统量化了该区域2022年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水对氨氮、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四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22)。 Journal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0-Oct-2025 食物消费模式改变是否影响膳食锌的摄入水平?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丛汶峰教授团队联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opke van der Werf博士等,通过分析我国2004–2011年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揭示了我国成年人膳食锌摄入的变化趋势及背后的原因。该研究覆盖全国9个省份及3个直辖市的21,266名18–50岁成年人。结果显示,2004至2011年间,我国成年人日均锌摄入量从11.1降至9.89毫克,摄入不足的人群比例从23%升至37%,增幅超过六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在不同收入群体中普遍存在——尽管高收入人群的锌摄入量始终高于低收入群体,但所有收入阶层的锌摄入均呈下降态势。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4584)。 Journal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9-Oct-2025 日全食可在鸟类中引发黎明时行为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2024 年 4 月的“美国大日食”(“Great American Eclipse”)使正午骤变为近乎夜晚,多种鸟的日常节律和鸣叫行为也呈剧变:它们中有些变得默然无声,有些突然鸣叫,更有众多鸟类在太阳复现后误以为天亮而突然齐鸣(“伪黎明合唱”),仿佛新的一天已然开始。在一项融合市民科学、机器学习和涵盖整个大陆的自然实验的新研究中,科研人员揭示了光干扰对鸟类行为的即时影响。鸟类的昼夜与季节性节律受到光暗转换的严格调控。但是,当这些光暗周期被突然打断时(如日全食期间)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尽管以往的研究试图了解日食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但大多数的研究仅提供了有关动物反应方式的零星或轶闻性片段。Liz Aguilar 和同事将 2024 年 4 月的日全食视为一个罕见的研究机会,因为此次日食会在美国中部和东部大片地区造成近 4 分钟的日间昏暗,从而为研究鸟类如何对光照突变做出反应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然实验。 在 2024 年 4 月的日全食来临之前,Aguilar 等人开发了一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SolarBird,它能让用户实时记录日食期间鸟类的行为。市民科学家利用该应用程序在日食路径的 5000 公里范围内生成了近 1 万个观测数据。与此同时,Aguilar 等人在印第安纳州南部各地部署了自动记录装置,它们在日全食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捕捉到了约 10 万次鸟叫声。这些录音由 BirdNET 进行分析;后者是一个能够识别物种叫声并对声音活动进行量化分析的人工智能系统。据研究结果披露,在检测到的 52 个鸟类物种中,有 29 种鸟的发声行为会在日食期间的某个时刻发生显著变化,但日食并非对所有物种产生同样的影响。在日全食发生前的几分钟内,随着天空变暗,有 11 种鸟比平时叫得更欢。在为时四分钟的黑暗中,有 12 种鸟产生了反应:它们中有些陷入沉默,另一些则变得更为活跃。最强烈的反应发生在太阳复出之后,当时有 19 种鸟改变了它们的鸣唱方式,仿佛掀起了一场伪黎明合唱。横斑林鸮的鸣叫频率比平时高出四倍,而以黎明前鸣叫闻名的知更鸟的鸣叫频率则高出平时六倍。据 Aguilar 等人披露,这些变化模式表明,日食暂时重置了一些鸟类的生物钟,促使它们的行为仿佛迎来了刚开始的新的一天。 关注研究趋势的记者请注意,一篇发表于 2025 年 8 月的《科学》研究文章显示了光污染会如何影响鸟类的鸣叫行为。据 Brent Pease 等人的研究披露,在光污染环境下,鸟类的鸣叫时间通常会延长近一小时,尤其是那些眼睛较大、巢穴开放、有迁徙习性、活动范围广以及处于繁殖季的鸟类。 Journ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