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Oct-2025 炎症相关遗传标志物揭示影响治疗反应的不同抑郁症亚型 Genomic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人员发现,C反应蛋白升高的遗传易感性能够识别出一种独特的免疫代谢抑郁症亚型,该亚型具有特定的症状模式和治疗反应。这项纳入1059名患者的研究揭示了炎症遗传标志物与抗抑郁药疗效之间意料之外的U型关系,对精准精神医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发表于医学研究期刊Genomic Psychiatry,将分子机制与可追溯至数个世纪前的抑郁症临床观察联系起来。 Journal Genomic Psychiatry
20-Oct-2025 机器学习加速高能量密度磷酸钠基正极材料研发——助力钠离子电池突破应用瓶颈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团队首次构建了一套数据驱动的NASICON正极材料筛选与优化体系,通过“数据采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实验验证”的闭环流程,成功开发出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Na₃Mn₀.₅V₀.₅Ti₀.₅Zr₀.₅(PO₄)₃(简称NMVTZP)。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ew Ceramic and Fine Processing a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Beijing Nova Program
16-Oct-2025 椿象腿部器官含有共生真菌,其目的是保护其虫卵免受寄生蜂侵害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形体微小的椿象腿上有一个看似听觉器官的结构其实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奇异构造:真菌育儿所;母虫用其将新产椿象卵包裹在保护性的共生真菌丝中,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其后代免受寄生蜂的侵害。鼓膜器官在许多昆虫物种中经历了反复进化,它们的用途通常被认为是感知声音。据先前的研究报告,成年雌性荔蝽科椿象的实际腿部结构上有一个明显增大的构造,后者素来被当做鼓膜器官。荔蝽科是椿象中的一个小类群,它包含约 100 个物种,其中许多物种受到寄生蜂的困扰。然而,据作者披露,目前尚无其他椿象类群已知拥有这些雌性荔蝽科椿象所特有的后腿构造。为判定这种假定鼓膜的功能,Takanori Nishino 和同事对日本荔蝽科中的细角瓜蝽(Megymenum gracilicorne)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后腿器官并非用于听觉,而是一种此前未知的共生器官。Nishino 等人报告称,该器官的表面并非膜状结构,而是由覆盖着数千个孔的角质层构成,其中的每个孔都与腺体分泌细胞相连,而特定的共生真菌菌丝会从这些细胞中生长出来。当雌性荔蝽科椿象产卵时,它们会主动将这些真菌从该器官转移到虫卵上,并将每个虫卵包裹在不断生长的真菌菌丝网中。这里所涉及的真菌主要包括多种致病性低的虫草科真菌 (Cordycipitaceae),但这些真菌通常是昆虫的病原体。实验证明,覆盖在虫卵上的真菌菌丝可以物理性地阻止寄生蜂的寄生:雌性寄生蜂无法在完全被真菌覆盖的椿象卵上产卵,因为它们只能在清洁或菌丝稀疏的椿象卵上产卵。去除真菌或切断雌性椿象后腿可大大降低真菌覆盖率,从而显著提高椿象卵的寄生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真菌不会感染寄生蜂,表明这种保护是机械性的,而非化学性或致病性的。Nishino 等人还研究了其他荔蝽科物种,发现它们都具有雌性特有的后腿器官,并呈现出独特的涂抹虫卵的行为。 Journal Science
16-Oct-2025 尤因肉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新机制 University of Seville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这项研究发表在《癌基因》(Oncogen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特定分子在相互作用下如何决定伊立替康(irinotecan)对儿童肿瘤的治疗效果。 Journal Oncogene
15-Oct-2025 Research:华中大李一伟、刘笔锋教授开发组织仿生水凝胶新技术,实现细胞力学重编程与癌细胞力学转分化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2025年7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一伟教授和刘笔锋教授团队在《Research》期刊发表了题为"Mechanical Cell Reprogramming on Tissue-Mimicking Hydrogel for Cancer Cell Transdifferentiation"的重要研究成果。该论文可以通过此链接查看: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research.0810。 论文通讯作者是李一伟教授和刘笔锋教授,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生任雪晴和郑大一附院王亚超副研究员。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创新的组织力学仿生水凝胶系统,首次实现了纯粹通过力学信号诱导细胞重编程,不仅能够增强成纤维细胞的干性和双向分化潜能,还能促进癌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分化,为再生医学和癌症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Central Universities, HUST, Henan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ique Foundation
15-Oct-2025 重新调整古柯的管制级别:使全球毒品政策与科学、传统和原住民权利契合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Reports and Proceedings Dawson White 和同事在一篇《政策论坛》中主张,国际毒品政策必须区别对待古柯叶(古柯是一种在南美洲具有悠久种植历史的神圣植物)及其提纯的衍生化学品——可卡因。世界卫生组织的“药物依赖问题专家委员会 (ECDD) ”目前正在重新评估该植物的地位;据作者称,这为重新调整全球毒品政策以符合科学证据和原住民权利提供了绝佳机会。依据国际法,古柯灌木目前被列为第一类管制物质(Schedule I drug),该类别还包括可卡因和海洛因。虽然这些毒品都有着明确的成瘾和危害历史,但古柯叶几千年来一直被当做一种温和的非成瘾性兴奋剂,它也是安第斯山脉和亚马逊地区文化生活的核心要素。此外,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均证实了古柯叶的安全性和文化意涵,凸显了其与可卡因的云泥之别。根据 1961 年《联合国麻醉品单一公约》(UN Single Convention on Narcotic Drugs),所有古柯属植物被一概禁止,这实际上将超过 1100 万原住民和印欧混血人群(mestizo)的传统生计定为刑事犯罪。这一法律框架不仅使文化习俗蒙受污名,同时也令对古柯植物的科学研究举步维艰。鉴于 ECDD 即将提出的建议,White 等人呼吁对古柯植物进行重新评估:在承认其传统用途的同时,也考虑相关的科学证据,从而制定出既尊重文化遗产又符合科学认识的更为公正健全的政策。作者写道:“取消对古柯的管制将对一个由来已久的科学与法律归类谬误进行纠偏,使得原住民和其他古柯种植社区的权利得到维护,并实现借鉴传统知识的循证监管。” Journal Science
14-Oct-2025 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免疫治疗反应和预后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水兴、张斌教授团队联合国内10家医疗中心,开展了一项多中心研究。该研究共纳入246例接受免疫联合治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提取、筛选最优特征组合,构建了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的影像组学模型。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 Gu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uth Talent Nurturing Program of Jinan University, the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Funded Programs for Doctoral Students of Jinan University,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Hainan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Youth fund, Doctoral Research Fund project of Hainan Cancer Hospital
14-Oct-2025 脑细胞发现重塑精神疾病的理解 Genomic Press Reports and Proceedings Genomic Press对Bruce M. Cohen博士的开创性访谈探讨了尖端脑细胞技术如何为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起源提供革命性的新信息。在这些发现中,这位哈佛教授讨论了关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现,这些发现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此外,他对基于证据的诊断模型的倡导挑战了百年历史的精神病学框架,提出了更好地捕捉精神疾病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复杂性的特定维度方法。 Journal Genomic Psychiatry
14-Oct-2025 心率变化预测磁脑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成功 Genomic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脑刺激开始后45秒内的心率减速可以预测重度抑郁症治疗在长达六周后的成功。这项对75名患者的研究发现,在经颅磁刺激期间监测心脏反应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识别哪些患者将从治疗中获益最多。Roberto Goya-Maldonado及其在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的同事发表了这些发现,展示了个性化抑郁症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Journal Brain Medicine Funder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Jacob-Henle-Programm/Else-Kröner-Fresenius-Stiftung, Ilídio Pinho Professorship, iBiMED, FCT, University of Aveiro, Portugal
14-Oct-2025 遗传学先驱通过多组学发现转变全球抑郁症研究 Genomic Press Reports and Proceedings Genomic Press的一项开创性采访探讨了牛津大学Najaf Amin博士在抑郁症遗传学方面的创新方法。这位国际知名研究人员已经识别出新的代谢物、罕见基因变异和系统性通路,扩展了目前对抑郁症生物学基础的理解。她的发现包括RCL1基因突变、124种与抑郁症相关的代谢物和13种肠道细菌,为这一常见精神疾病的多因素性质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潜在途径。 Journal Genomic Psychia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