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Jun-2025 从轻度到重度缺氧:HIF-1α如何指挥肿瘤细胞的“生存交响曲”?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为揭示肿瘤细胞对梯度性低氧刺激的分子应答机制,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王炜课题组构建了一个以HIF-1α为核心的定量调控网络模型。研究结合动态模拟与分岔分析等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法,系统揭示HIF-1α的激活过程兼具氧浓度依赖的“连续性”与“阶段特异性”特征。这种阶段性调控来源于两类羟化酶(PHDs与FIH)在失活所需氧阈值上的差异,从而对HIF-1的蛋白稳定性与转录活性实施精细控制。由此,不同程度的低氧状态下,HIF-1以不同浓度和活性形式存在,进而驱动层级化的转录程序,引发阶段特异性的细胞适应性响应。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6-Jun-2025 加拿大努夫亚吉图克绿岩带中保存了冥古宙岩石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位于加拿大东北部的“努夫亚吉图克绿岩带”(或 NGB,这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序列)蕴藏着地球现存的最古老地壳碎片,其历史可追溯到大约 41.6 亿年前。保存于地表的冥古宙岩石能为我们了解地球最早期的历史提供宝贵的线索。由于冥古宙时期(超过40.3亿年前)的岩石和矿物十分稀缺,因此人们对地球的早期地质史了解仍然有限。这些古老岩石通常会随着地壳的持续构造过程而循环往复,因而发生改变或被销毁。寻找现存冥古宙地壳岩石的一个候选地是 NGB ,据称后者所含岩石的年代可追溯至 43 亿年前。然而,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这些估算所依据的同位素数据可能反映的是后期的地质混合过程,而非其形成的真实年代。如果能证明 NGB 起源于冥古宙时期,那么它将代表地球上保存最古老的岩石序列。它也将为地球的早期地质提供重要线索,其中包括生命出现时的可能环境。 为限定 NGB 存在的年代,Christian Sole 和同事聚焦于对该绿岩带内一种特定类型的古老岩石——变辉长岩侵入体——的研究。据作者披露,这些侵入岩会与更古老的玄武岩交汇;这一特征使得作者能够结合铀-铅 (U-Pb) 测年法以及短寿命和长寿命钕 (Sm-Nd) 同位素分析法来确定更古老岩石组(即更古老的玄武岩)的年代下限。据 Sole 等人报告,无论样品位置或矿物成分如何,Sm-Nd 数据都显示了一致的等时线年龄:约为 41.6 亿年。鉴于这两种同位素系统在具有明确岩浆分异证据的岩石中得出了相同的年龄,这一事实就它们源自冥古宙时期的结晶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进而支持冥古宙时期的镁铁质地壳碎片在 NGB 中得以保存的观点。 Journal Science
26-Jun-2025 创新的“数字化石挖掘”法发现了隐藏的化石,揭示了鱿鱼古老的起源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人员通过采用一种创新的“数字化石挖掘”法发现了数百个此前隐藏的乌贼喙化石;这些化石记录显示,鱿鱼起源于 1 亿年前左右,并在那时成为生态优势物种,这一时间远早于白垩纪末期的物种灭绝事件。鱿鱼是现代海洋中种类最多且全球性分布的海洋头足类群,它们既是捕食者也是被猎物,因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成功演化被广泛认为与失去其坚硬外壳有关,而硬壳正是其头足类祖先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由于软体生物化石的稀缺性,因此它们的演化起源仍晦暗不明。鱿鱼的化石记录只能追溯到约 4500 万年前,因为大多数的标本仅由其化石化的平衡石(这是一种参与平衡的微小碳酸钙结构)组成。早期化石的缺乏导致人们猜测:鱿鱼是在 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后才开始多样化的。虽然对现存物种的分子分析已经提供了鱿鱼的估计分化时间,但由于缺乏更早期的化石,这些估计结果仍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 Shin Ikegami 和同事在此利用一种名为“数字化石挖掘”的新颖方法填补了这些空白;该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研磨断层扫描和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它以堆叠的横截面图像对整块岩石进行数字化扫描,从而以详细的 3D 模型揭示隐藏的化石。Ikegami 等人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日本的白垩纪碳酸盐岩,发现了 263 个鱿鱼喙化石,这些标本涵盖 23 个属和 5 个科中的 40 个物种。研究结果表明,鱿鱼起源于大约 1 亿年前(即接近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的交界处)并在此后迅速分化。据作者披露,此前隐藏的这些化石记录极大地延伸了两大鱿鱼类群——开眼鱿目(Oegopsida)和闭眼鱿目(Myopsida)——所知的起源时间:分别比这些时间提前了约 1500 万年和 5500 万年。早期的开眼鱿目展现了在后期物种中消失的独特解剖特征,表明其形态演化迅速,而闭眼鱿目则与现代鱿鱼的形态相似。此外,这项研究表明,晚白垩世的鱿鱼比同时期存在的菊石和硬骨鱼类数量更多,体型也往往更大;这种生态优势比硬骨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辐射演化早了 3000 多万年,使鱿鱼成为最早塑造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聪明且游速快的物种之一。 共同作者 Yasuhiro Iba 指出,对于关注科研诚信问题的记者来说,“由于过于注重实物标本研究,化石研究的可及性和可重复性受到了极大的桎梏。相比之下,我们所有的流程(从化石搜寻到分析)都在网络空间进行,并将所有标本以数字化方式向公众发布。我相信这项突破对于确保科研诚信至关重要,并会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突破性发现。” Journal Science
25-Jun-2025 异丁酸通过宿主-微生物群互作抵御仔猪结肠炎—东北农业大学动科学院石宝明团队新进展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近日,东北农业大学石宝明教授团队在《Research》发表了一篇题为Isobutyrate Confers Resistance to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rough Host-Microbiota Interactions in Pigs的研究论文。本文通过建立仔猪的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结肠炎模型,结合细胞验证和菌株培养试验,发现异丁酸能显著缓解仔猪结肠炎症状,如减轻腹泻、便血、体重减轻和结肠缩短等。其作用机制包括促进罗伊氏乳杆菌的相对丰度来促进吲哚-3-乳酸生成,激活AhR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调节Foxp3⁺ CD4⁺ T细胞的富集。此外异丁酸可以通过直接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109A,抑制TLR4/MyD88/NF - κB信号通路等,改善结肠机械和免疫屏障功能。 该研究不仅为异丁酸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科学依据,更在畜牧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肠道健康问题是制约现代养殖业效率和动物福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限制抗生素使用的背景下,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肠道健康调控手段尤为迫切。异丁酸作为一种源于肠道微生物代谢的天然支链短链脂肪酸,在调节肠道微生态、增强免疫稳态方面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发和畜禽肠道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实现无抗养殖目标、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cademic backbone project
25-Jun-2025 单细胞测序新突破:华中科技大学李一伟团队等开发基于全谱N-糖标记的多重单细胞/单核RNA测序技术Toti-N-Seq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华中科技大学李一伟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全谱N-糖链识别的通用型单细胞标记技术Toti-N-Seq,成功突破传统抗体或脂质标记方法中细胞类型与物种类型的限制,为大规模单细胞与单核RNA测序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相关成果以“Toti-N-glycan Recognition Enables Universal Multiplexed Single-Nucleus RNA Sequencing”为题发表在《Research》上 (Research,2025, DOI: 10.34133/research.0678)。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Central Universities, HUST
24-Jun-2025 产后抑郁症关键神经环路机制为治疗提供新靶点—景键/张果/朱景宁团队合作新进展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是女性分娩后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近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景键/张果/朱景宁团队在PPD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揭示了下丘脑内侧视前区(medial preoptic area, MPOA)至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 PVN)神经环路在PPD小鼠模型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为理解雌激素波动诱发的抑郁样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提出了靶向该神经环路的潜在干预策略。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TI2030 Major Project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24-Jun-2025 英矽智能与阿联酋大学达成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学术创新 InSilico Medicine Business Announcement 阿布扎比,阿联酋 – 6月24日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驱动生物医药科技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与阿联酋及中东地区领先的公立大学和顶尖学术机构阿联酋大学(“UAEU”),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MoU),旨在推动中东地区科学人才的培养,共同促进阿联酋地区生物技术发展与科研合作。
24-Jun-2025 🌞【研究新发现】阳光为什么特别“擅长”蒸发水?原来关键在这里!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大家都知道,太阳可以很快把水晒干,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阳光比加热炉子更高效?近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给出了答案:关键是阳光中的振荡电场! Journal Materials Horizons Funder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etroleum Research Fund
24-Jun-2025 口服溶菌酶重塑健康菌群并对抗血管衰老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本研究证实,口服(而非静脉注射)溶菌酶(LYZ)能重塑肠道菌群,重新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逆转小鼠血管衰老。该发现揭示"肠-血管炎症衰老轴"机制,为年龄相关性血管疾病提供了潜在非侵入性治疗策略。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s Foundation of China,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ject of Jiangsu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xi Municipal Health Commission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Youth Project, Taihu Lake Talent Project of Wu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Medical Key Discipline Program of Wuxi Health Commission, Chongq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high-level hospital clinical research fees of Fu Wai Hospital, CAMS
24-Jun-2025 重医黄伟/包微/雷一霆团队开发新型工程化细胞外基质助力软骨修复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近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主任、雷一霆主治医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包微副主任医师团队针对软骨损伤修复难题,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工程化细胞外基质(eECM),相关成果以“Cytokine-Activated MSC-Derived ECM Facilitates Cartilage Repair by Maintaining Chondrocyte Homeostasis and Promoting 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Recruited Stem Cells”为题发表在Research期刊上。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Chongqing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Joint project of Chongqing Health Commiss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he Qian De Outstanding Young Talent Program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Medical Youth Top-notch Talent Program, First Clinical College Class-A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oject,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Hong Kong Scholars Program,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ongqi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