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s
Updates every hour. Last Updated: 27-Apr-2025 14:08 ET (27-Apr-2025 18:08 GMT/UTC)
22-Nov-2024
Fortune|英矽智能入选2024《财富》全球AI创新者50强
InSilico MedicineGrant and Award Announcement
11月20日,知名商业杂志《财富》发布2024年“全球AI创新者50强”榜单,表彰全球范围内引领AI技术应用新时代的公司。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荣登榜单。同期获此荣誉的包括阿里巴巴、字节跳动、Meta、微软等互联网巨头;还有AMD、英伟达等芯片领域领军企业;以及Hugging Face、OpenAI等人工智能新星。
21-Nov-2024
氯硝酰胺阴离子—在经氯胺处理的自来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新近表征的污染物—提示需对其进行毒理学评估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许多美国的公共供水系统使用无机氯胺对饮用水进行消毒,但无机氯胺的分解产物长期以来一直成谜。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他们发现了氯硝酰胺阴离子,这种化合物在自来水中的存在虽未得到确认,但它已为人们所知达 30 年之久。在数百万美国人的自来水中都能检测到这种化合物,但其毒性尚未得到测试,这促使人们呼吁对其立即进行毒理学评估,他们对公共供水系统中存在的氯胺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公共供水系统进行化学消毒有效地减少了由水传播的疾病,因为化学消毒能杀灭饮用水中的病原体。无机氯胺 —— 如一氯胺 (NH22Cl) 和二氯胺 (NHCl2) —— 已在美国广泛用于此目的;近三分之一美国人的自来水是用其进行处理的。然而,几十年来,人们一直怀疑氯胺分解会产生难以捉摸的化学副产物,其中包括可能具有未知毒性的含氮化合物。在这种消毒过程中的某个副产物(简称为“未被鉴定的产物”)一直未得到表征,尽管人们在 40 多年前就首次发现它了。通过将经典合成方法与高分辨率质谱和核磁共振 (NMR) 光谱分析等先进分析技术相结合,Julian Fairey 和同事分离并鉴定出氯硝酰胺阴离子 (Cl–N–NO2-) 是一种先前未被鉴定的无机氯胺的分解产物。Fairey 等人在一系列美国的氯胺化水系统中测定了氯硝酰胺阴离子的含量,他们所检测到的氯硝酰胺阴离子的浓度高达每升约 100 微克 (μg/l),超过了为许多消毒副产物所设的典型监管上限(60-80 μg/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化合物在使用替代消毒剂的水系统中并不存在。作者警告说,虽然尚未对其进行直接的毒理学研究,但计算分析表明,氯硝酰胺阴离子可能并非无害;他们强调,需要立即对源头水、成品饮用水和排放的废水进行毒理学评估和量化分析。Daniel McCurry 在相关的《视角》中写道:“Fairey 等人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引发人们对使用氯胺化公共供水是否明智进行重新评估。无论氯硝酰胺阴离子是否有毒,它的发现都值得研究水的人和工程师进行反思。”
- Journal
- Science
21-Nov-2024
直接听力测试表明小须鲸可以听到高频声音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科学家首次对小须鲸的听力范围进行了直接测量,发现该物种可以觉察高达 90 千赫 (kHz) 的高频声音,表明其听觉灵敏度远高于之前所认为的。这些发现表明,须鲸(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受到的人为海洋噪音的影响可能比目前认识到的还要大,但由于对其听力范围的低估,它们被排除在受到法规保护的考量范围之外。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关注人为噪音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几项值得注意的研究计划和与海军声纳噪音活动有关的知名鲸鱼搁浅事件。因此,人们在制定评估人为噪音对海洋哺乳动物影响的标准和阈值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研究人员建议使用行为变化、听力损伤(主要是噪声引起的听力丧失)和其他物理效应来衡量噪声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但设定明确的阈值颇具挑战性,因为不同种类的海洋哺乳动物对噪声的反应差异很大且人们对造成差异的原因了解甚少。听力图 (这是说明动物听力敏感度的图表)对于鉴别影响海洋哺乳动物的声音频率至关重要。然而,虽然大多数主要海洋哺乳动物群体中至少会有一种代表性的物种有听力图,但须鲸却没有,因为它们体型庞大,因此要对其使用传统的听力测试是不切实际的。目前对须鲸听力的估测依赖于发声分析、解剖建模和行为研究等间接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噪音会如何影响须鲸,Dorian Houser 和同事开发了一种新颖的扣押和释放须鲸方法,后者可暂时性地留住青春期的小须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并对其进行听觉诱发电位 (AEP) 测试,该测试可通过测量脑对声音作出反应时产生的电信号来估测其听觉敏感度。利用挪威两个岛屿之间的一条天然通道和一个网状屏障系统,Houser 等人扣住了两头向北迁徙的青春期小须鲸。对它们的 AEPs 是通过暂时附着在这些鲸鱼皮肤上的镀金电极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记录的,而声学刺激则是通过附近的水下声音传感器传送的。虽然人们一直认为须鲸是纯粹接收低频声音的动物,但作者发现,小须鲸可以觉察高达 45 至 90 kHz 的频率——这个接收范围要比之前根据它们的耳朵解剖结构和其发声频率所认为的要高得多。
- Journal
- Science
21-Nov-2024
英矽智能自研口服小分子ISM5939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件,靶向ENPP1用于实体瘤治疗
InSilico MedicineBusiness Announcement
全球领先由生成式AI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宣布,公司自研潜在“同类最佳”(best-in-class)ENPP1口服小分子抑制剂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IND批件,用于实体瘤治疗。至此,英矽智能以生成式AI为驱动进行自主研发,并成功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分子数量达到10个。
20-Nov-2024
受鸽子启发的机器人再现了可实现自主无舵飞行的鸟类反射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受鸽子启发的机器人,它可以模仿鸟类的反射,这样就能在湍流中保持稳定。这款名为 PigeonBot II 的机器人能展翅、倾斜、抬升或尾端左右摆动来控制其飞行。研究人员在室内飞行模拟和室外无系绳飞行中对其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为鸟类(与飞机不同)在没有垂直尾翼或方向舵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稳定飞行提供了线索。没有垂直尾翼的飞机会出现荷兰滚转这种不稳定性 —— 这是一种使飞机左右摆荡的现象。研究表明,鸟类在滑翔时可通过反射性地调整翅膀和尾巴来避免这种不稳定性 —— 当风刺激它们的机械感受性胸羽时便会触发这种反应。然而,事实证明,在野外实验中测试这一假设颇具挑战性。为一探究竟,Eric Chang 和同事先设计了 TailBot,这是一种机器人,它具有中等展开的固定泡沫板机翼、一个可调节的尾巴和一个能提供自适应反射控制的仪器。该机器人的尾部有 12 根真的鸽羽,它们可以卷起或展开、倾斜及左右移动。研究人员证明,TailBot 可在室内飞行模拟中反射性地倾斜其尾巴以减少荷兰滚转不稳定性,但在室外飞行时则会发生动荡并坠毁。他们接着制造了 PigeonBot II:其腕部进一步安装了螺旋桨、可变形机翼、类似鸽子的翼尖和 52 根真的鸽子羽毛。通过在风洞实验中对自适应反射控制器进行微调,PigeonBot II 能够通过协调机翼形状和尾翼角度的反射变化来缓和动荡与荷兰滚转。Chang 等人还证明,该机器人可用相同的反射参数在户外自主性地起飞、巡航和降落。作者写道:“这项研究证实了鸟类如何通过反射功能实现无舵飞行;它可以启发无舵飞机,减少雷达信号特征并提高功效。”
- Journal
- Science Robotics
20-Nov-2024
口服抗病毒药提供了一种人们长期寻求的可治疗致命沙粒病毒的药物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强效的候选抗病毒药物,它可以中和多种类型的沙粒病毒;该类病毒是一种致命性出血热病毒家族(包括旧大陆拉沙病毒和新大陆胡宁病毒)的成员。即使在给予低剂量时或在感染确立后给药,这种化合物也能抑制细胞内和豚鼠体内的沙粒病毒,表明在应对这些新出现的公共卫生威胁时,该化合物可以解决治疗方法严重短缺的问题。COVID-19 大流行促使科学家们挖掘更为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因为这些药物是对抗未来造成疾病大流行的病原体所必需的。在这些威胁中也包括沙粒病毒,后者由于其极强的毒性和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而尤其令人担忧。在沙粒病毒中,最臭名昭著的是旧大陆拉沙病毒;每年有多达 30 万人感染该病毒;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流行病威胁的蓝图清单。在这项研究中,Stephen Welch 和同事对 4′-氟尿苷的临床潜力进行了评估;这是一种口服化合物,它可以抑制甲型流感和 SARS-CoV-2 等常见病毒。该团队证明,4′-氟尿苷还可以对抗多种培养中的出血热病毒(包括沙粒病毒、尼帕病毒和正汉坦病毒)。该化合物显示了良好的药理学特性:即使给予低剂量,它也能保护豚鼠免于旧大陆拉沙病毒和新大陆胡宁病毒的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在感染几天后服用 4′-氟尿苷仍能保护大多数豚鼠免于感染这两种病毒,表明它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很有价值,因为患者只有在出现症状后才会寻求治疗。Welch 等人指出,他们的研究囿于对豚鼠模型的依赖;他们呼吁未来的研究需确定 4′-氟尿苷的安全性并在较大型动物中测试其功效。
- Journal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8-Nov-2024
科大工學院以人工智能診斷膝關節病患 準確度媲美資深醫生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多序列膝關節磁力共振成像(MRI)是一種非侵入式的先進診斷技術,可準確評估膝關節病理。然而,解讀MRI影像的過程非常複雜,須依靠放射科醫生的高度專業知識,而且十分耗時。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研發了一款新型深度學習模型,以協助醫生辨別12種常見的膝關節異常狀況,同時提升診斷的準確度和效率。
- Journal
-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Nov-2024
临床前试验显示: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疗法有望治疗 B 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一项临床前研究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抗体的 B 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 (B-NHL) 的替代治疗方法。该研究测试了一种可以与癌性 B 细胞和自然杀伤 (NK) 细胞结合的分子,从而能激活后者以靶向攻击血癌细胞。该治疗方法在小鼠模型和非人类灵长动物中显示,它比其他现有的 B-NHL 疗法具有更高的疗效和较低的毒性;该疗法目前正在癌症复发或无治疗反应的 B-NHL 病人中进行临床评估。诸如 T 细胞接合剂 (TCEs) 等新型 NHL 治疗方法已显示出临床前景,但它们可能会有严重毒性;TCEs 是一种基于抗体的分子,它们可以同时与 T 细胞和淋巴瘤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基于 NK 细胞的治疗可能为某些 T 细胞疗法提供有效且更安全的替代方案。基于这些发现,Olivier Demaria 和同事开发了一种名为 IPH6501 的基于抗体的 NK 细胞接合剂 (NKCE),它可以通过 3 种不同的受体激活 NK 细胞,同时还能以 B-NHL 肿瘤上的 CD20 作为标靶。值得注意的是,该分子被设计为包含一种 IL-2 变体,它可以激发 NK 细胞增殖但不会激活调节性 T 细胞——而激活调节性 T 细胞在 TCE 治疗中颇为常见,有时会导致对治疗药物的耐药性。研究人员还制作了该分子的一种名为 CD20-NKCE-IL2v 的变体,后者在某个结构域中做了重大修改,使其能在小鼠体内进行测试。IPH6501 可在体外促进 NK 细胞活化,并且表现出比靶向性针对 CD20 的 TCEs 更高的抗肿瘤功效和较低的毒性。Demaria 等人证明,CD20-NKCE-IL2v 和 IPH6501 可分别在小鼠模型和非人类灵长动物中引发 NK 细胞的扩增和向肿瘤部位的迁移。IPH6501 还可在肿瘤复发或无治疗反应的 B-NHL 患者的 NK 细胞样本中诱导增殖和有效的抗肿瘤活性。此外,IPH6501 可以激活 NK 细胞以靶向攻击 CD20 阴性的肿瘤细胞,表明它对各种淋巴瘤都有广泛的治疗潜力。
- Journal
- Science Immunology
14-Nov-2024
Evo 介绍 —— 这是一种用于解码和设计基因序列的模型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一项新的研究介绍了“Evo”——这是一种机器学习模型,它能以无与伦比的精度解码和设计从分子到基因组规模的 DNA、RNA 和蛋白质序列。Evo 的预测、生成和设计整个基因组序列的能力或可改变合成生物学的运作方式。Christina Theodoris 在一篇相关的《视角》中写道:“预测细胞中所有调控层突变的影响以及通过设计 DNA 序列来操纵细胞功能的能力将对疾病的诊治产生巨大影响。”DNA 仅由四个核苷酸组成,但它却能编码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基因信息。基因组序列的变化反映了为特定生物功能所选择的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异通过令生物体能够适应新的或正在变化的环境而驱动演化过程。DNA 测序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绘制基因组变异图。当与新颖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时,这些数据可以创建一个能够理解 DNA、RNA 和蛋白质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模型。但是,尽管一些研究人员在大型语言模型 (LLMs) 成功的激励下试图通过应用类似的技术将 DNA 建模为一种“语言”,但当前的生成模型往往只关注单个分子或 DNA 片段。除了计算限制之外,当前的生成模型还限制了这些模型在捕捉理解复杂生物学过程所必需的更广泛的基因组相互作用的范围。
Eric Nguyen 和同事在此介绍了 Evo——它是一种配备了 70 亿个参数的大规模基因组基础模型,其设计目的是生成全基因组规模的 DNA 序列。在 StripedHyena 架构之上建立的Evo 是在一个有 270 万个多样化演变的微生物基因组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的。据 Nguyen 等人披露,Evo 在预测性和生成性生物学任务方面都表现出色,在预测突变对细菌蛋白质和 RNA 影响的零样本评估中以及在基因调控建模方面都实现了高精度。Evo 还掌握了编码和非编码序列之间复杂的协同演化,从而可对复杂生物系统(如 CRISPR-Cas 复合物和转座子)的设计提供支持。Evo 可在基因组尺度生成长度超过 1 兆碱基的序列,这一能力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模型。Theodoris 在《视角》中写道:“通过用更长上下文来捕捉更大尺度基因组中的基因组远距离相互作用,未来的模型或可对人类和其他真核生物不同的基因组进行学习。”
- Journal
-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