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s
Updates every hour. Last Updated: 27-Apr-2025 20:08 ET (28-Apr-2025 00:08 GMT/UTC)
21-Mar-2025
小鼠的肺上皮细胞可募集中性粒细胞以对抗吸入性霉菌感染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一项在小鼠中进行的新研究表明,肺内的上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强抗霉菌感染的免疫力。该研究发现,肺上皮细胞中的一个亚群会在对真菌感染作出反应时产生一种名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蛋白。GM-CSF 可将中性粒细胞募集至肺感染部位,增强其杀灭真菌的活性,从而提高小鼠的存活率。Kathleen Mills 和同事写道:“这项研究揭示,上皮细胞在促进依赖于中性粒细胞的保护机体免于吸入性真菌侵害方面起着关键性的早期空间协调作用。”吸入的真菌孢子会萌发成可侵入组织的丝状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罹患危及生命的霉菌性肺炎。先前的研究表明,免疫细胞可产生能增强抗微生物和真菌感染反应的 GM-CSF。虽然肺上皮细胞能在健康时通过产生 GM-CSF 来支持肺泡巨噬细胞的发育,但它们是否也能促进抗真菌免疫反应则不清楚。为一探究竟,Mills 等人对感染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一种常见的霉菌)的小鼠进行了检查。他们确定,肺内在早期产生的 GM-CSF 是限制真菌孢子萌发菌丝及防止宿主死亡的必要条件。研究人员通过 GM-CSF 报告基因小鼠观察到,在真菌感染期间,表达表面活性蛋白 C (SPC) 的肺上皮细胞是生成 GM-CSF 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由感染所诱导的肺内 IL-1 和 IFN-λ 信号传导可促进表达 SPC 的肺上皮细胞生成 GM-CSF。此外,作者指出,当表达 SPC 的细胞距离感染部位和浸润肺的中性粒细胞越近时,它们也会生成更多的 GM-CSF。阻止表达 SPC 细胞中 GM-CSF 的产生会削弱肺内中性粒细胞的累积,并降低真菌感染期间小鼠的存活率。缺乏 GM-CSF 受体的中性粒细胞无法杀灭真菌孢子,从而导致小鼠存活率下降。作者表示,这些发现凸显了源自上皮细胞的 GM-CSF 的免疫防护作用,后者与正常情况下 GM-CSF 的作用不同。
- Journal
- Science Immunology
21-Mar-2025
通过引入额外活性中心调节界面氢键网络加速质子在电解质-电极界面间的生成与转移
Science China Pres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将立方相碳化钼纳米颗粒掺入碳基体中并与酞菁钴分子形成双重活性中心,在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共还原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在反应过程中,碳化钼颗粒诱导的水分子重排促使催化剂表面形成致密的氢键网络,既增强了水解离,加速了质子转移,又提高了二氧化碳还原的整体催化性能,《国家科学评论》近期发文报道了该成果。
- Journal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1-Mar-2025
转化多硫化物选择性失活G6PDH根除幽门螺杆菌
Science China Pres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英文版)最近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基于转化大蒜中的有机多硫化物为无机多硫化物供体的胃部自适应多硫化氢微反应器(GAPSR),它可以释放大量的多硫化氢(H2Sn, n≥2),并通过干扰葡萄糖-6-磷酸(G6P)向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的电子转移,使幽门螺杆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失活。这一发现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 Journal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1-Mar-2025
西北工业大学李晓珍教授综述了“别出心裁”的共轭小分子纳米粒子用于近红外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Research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2024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李晓珍教授报道了近年来共轭小分子纳米粒子(CSMNs)在近红外光诊疗(NIR PTs)领域的应用情况。文章主要介绍了CSMNs在近红外生物成像、治疗以及协同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从两个方面阐明了其工作原理,包括光物理和光化学原理以及光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全面总结了基于共轭小分子(CSMs)的光诊疗试剂(PT agents)的分子结构,结构类型,光学性质,诊疗模式以及具体应用,特别强调了将CSMs的吸收调控至近红外二区(NIR-II)的一些策略,并总结了CSMNs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以题为“Finely-Tailored Conjugated Small Molecular Nanoparticles for Near-Infrare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发表在Research上(Research, 2024, DOI: 10.34133/research.0534)。
- Journal
- Research
- Funder
- Research Start-up Funds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Innovative Talent Support Program, Fundamental Science Center Foundation of China
20-Mar-2025
海豹可感知其自身循环血中的氧含量而避免溺水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据研究人员报告,海洋哺乳动物可能拥有一种秘密武器,后者可帮助它们挺过长时间的潜水:这是一种直接感知其自身血循环中氧含量的能力,而大多数的陆地哺乳动物是没有这种能力的;这种能力使得海洋哺乳动物能够在水下停留较长时间,并在缺氧导致其溺水前再次浮出水面。呼吸空气的海洋哺乳动物已发展出一系列的能在水生环境中生存的生理适应机制,其中包括调节体温以承受深海压力的能力。然而,对于潜泳哺乳动物来说,最关键的演化挑战之一是避免溺水。尽管它们已演化出较大的储氧能力和对低氧水平的耐受性,但如果它们无法感知氧气会在何时耗尽,这些动物仍然有溺水的风险。人们通常认为,哺乳动物无法感知循环血中的氧气水平。相反,大多数哺乳动物已演化出可感知作为低氧信号的二氧化碳(CO₂)升高的能力,后者可触发诸如“空气饥饿”等不适感。虽然感受 CO₂ 的认知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机制,但在屏气(此时二氧化碳会在体内积聚并滞留)潜泳时依靠它作为低氧指标可能不足以保护海洋哺乳动物在长时间潜泳时免于溺水。为评估海洋哺乳动物是否能够直接感知并因应氧气水平的波动,Chris McKnight 和同事对捕获的野生灰海豹(Halichoerus grypus)进行了一项研究:检查变化受控的吸入氧和二氧化碳水平会如何影响它们的潜水行为。McKnight 等人发现,潜水持续时间与血氧水平密切相关,但却不受 CO₂ 水平或血液 pH 值的影响。据研究结果披露,即使暴露于比环境空气高 200 倍的二氧化碳浓度时,这些海豹的潜水时间也会保持不变。然而,改变氧气水平(无论是将环境中的氧气浓度加倍还是减半)都会显著影响海豹在水下停留的时间。McKnight 等人认为,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灰海豹具有感受氧气浓度的认知能力,这使得它们能够相应地调节其潜泳时间。此外,鉴于海洋哺乳动物在潜泳相关适应性上广泛存在趋同演化,其他物种很可能也有类似的感知氧气的机制。Lucy Hawkes 和 Jessica Kendall-Bar 在一则相关的《视角》中更为详细地讨论了这项研究。
- Journal
- Science
20-Mar-2025
婴儿能够编码短暂的海马体记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一项创新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挑战了有关婴儿记忆的假设;研究人员报告称,婴儿在 12 个月大的时候能够编码记忆。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期遗忘(即人们无法记住生命最初几年的情况)更可能是由记忆检索失败所致,而非因为一开始就无法形成记忆。尽管婴儿期为快速学习的阶段,但这一时期形成的记忆并不会持续到童年后期或成年期。人类通常无法回忆起生命最初三年的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婴儿期遗忘。成年人为何对婴儿时期的情景记忆会有历时数年的空白仍然成谜。有一种学说认为,这是因为海马体(这是一个对情景记忆至关重要的脑区)在婴儿期尚未发育完全。然而,在啮齿动物中所做的研究挑战了这一观点;这些研究显示:记忆痕迹或印迹会在婴儿的海马体中形成,但这些印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无法获取。人类婴儿会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和对熟悉刺激的识别等行为来展示记忆能力。然而,这些能力是否依赖于海马体或其他脑部结构则仍不清楚。为了确定婴儿的海马体是否可以编码个体记忆,Tristan Yates 和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用 fMRI 对在完成记忆任务时的 4 至 25 个月的婴幼儿进行了脑部扫描。这项记忆任务改编自一种成熟的对成年人的记忆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向婴儿展示(面孔、场景和物体等)图像,然后在根据偏向注视测试记忆的同时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研究结果表明,婴儿的海马体从 1 岁左右开始就能对个人经历的记忆进行编码,从而为个体记忆形成于婴儿期提供了证据。据作者披露,婴儿期情景记忆的编码机制虽然历时短暂,但该机制的存在表明,婴儿期遗忘更可能是因记忆检索机制失灵所致。作者指出,这些见解与对啮齿动物近来的研究结果吻合;这些研究表明,婴儿时期形成的记忆可以持续到成年时期,但如果没有对海马印迹或提醒线索的直接刺激,人们将仍然无法检索到这些记忆。Adam Ramsaran 和 Paul Frankland 在一篇《视角》中更为详细地讨论了这项研究。
- Journal
- Science
20-Mar-2025
Gut | 肝脏血管组学!祁小龙/滕皋军团队首次提出
Beijing Zhongke Journal Publising Co. Ltd.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2025年3月6日,一篇题为 Vasomics of the Liver 的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 Gut。本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血管组学的概念及其在肝脏中的应用,分析了该技术对疾病诊疗的价值,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 Journal
- Gut
20-Mar-2025
首个可被黄病毒蛋白酶剪切的促病毒因子
Research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刘超与张萍团队通过siRNA small pool筛选技术,探究了黄病毒复制与脂代谢宿主因子的内在联系。相关研究以“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2,a Novel Target of Flavivirus NS2B3 Protease,Promotes Zika Virus Replication by Regulating Lipid Droplet Formation”为题,发表在Research上。
- Journal
- Research
- Funder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Municip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key projects
20-Mar-2025
这些危险因素,都在让你的大脑加速变老
Research
2024年10月2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吕晗教授课题组,联合上海大学蒋皆恢教授课题组围绕长期随访的人群队列开展研究,阐明了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代谢指标异常等风险因素显著加速脑衰老,提出了促进脑健康的关键方法。相关成果以“Discovery of High-Risk Clinical Factors That Accelerate Brain Aging in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Machine Learning Study”为题发表在《Research》杂志(Research 2024; 7: Article 0500. DOI: 10.34133/research.0500)。
- Journal
- Research
- Funder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2030 - Major Projects, Shanghai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 Beijing Municip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