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ug-2025 南高加索地区的人群遗传历史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来自德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挪威的国际研究团队分析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50个考古遗址的230个古代人类DNA数据。本研究在马克斯普朗克—哈佛古地中海考古科学研究中心(Max Planck-Harvard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Archaeoscience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的支持下进行,该中心由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PI-EVA)所长Johannes Krause和慕尼黑大学(LMU)教授Philipp Stockhammer共同主持。本研究从整体上重建了南高加索地区人群历时性的遗传互动历史,同时也关注个体的流动性。 Journal Cell Fun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 Max Planck-Harvard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Archaeoscience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7-Aug-2025 “碳前体预配位”策略打开单原子纳米酶精准设计大门 Science China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近日,山东大学蒋妍彦教授团队提出了精准控制碳载单原子配位环境的“碳前体预配位”设计策略。以碳点为载体,天然CuZn-SOD和Mn-SOD的活性位点为模拟目标,仅使用家用微波炉就实现了具有优异抗氧化能力的CuMn-CDs的制备。详细探究了CuMn-CDs的抗氧化机制,实现了香烟烟雾中自由基的清除,缓解了吸烟小鼠的肺组织损伤。最后,一系列其他双金属原子纳米酶的精准制备验证了该策略的普适性。 Journal Science Bulletin
7-Aug-2025 优化对流夹卷和地形的表征改善了青藏高原的降水模拟 Science China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人员通过将优化夹卷过程的对流方案和地形湍流拖曳方案植入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提升了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模拟能力。该研究为青藏高原的降水预报以及天气和气候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持。《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文报道了该成果。 Journa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Aug-2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团队研发一款全新兼具玻璃体腔注射术式及 双靶点抗体的nAMD基因治疗药物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2025年5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团队、顾永昊团队、合肥星眸生物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仇子龙教授、以及上海科技大学钟桂生教授联合报道了一款兼具玻璃体腔注射术式及双抗靶点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AAV基因治疗药物,该药物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展现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相关成果“An engineered intravitreal injection RPE-tropic AAV vector expressing a bispecific antibody binding VEGF-A and ANG-2 rescues nAMD in animal models and patients”发表在Research 上(RESEARCH. 29 May 2025. DOI: 10.34133/research.0717)。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CAS Project for Young Scientists in Basic Research,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of High-Level Local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nhui Provinci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5-Aug-2025 白细胞介素家族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发病机制、进展和治疗 Research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近期,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洪权/冯哲教授团队对白细胞介素家族成员在急性肾损伤(AKI)发病、进展及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与最新研究展开了综述。相关内容以题为“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Impact of Interleukin Family on Acute Kidney Injury: Pathogenesis, Progression, and Therapy”发表在Research上。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5-Aug-2025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数据中的关联规则挖掘 Science China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关联规则挖掘有助于我们揭示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用作改善疾病分类的特征选择工具。 Journal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5-Aug-2025 创伤心理学的范式转变:Philip Hyland教授重新定义全球对PTSD诊断的认知 Genomic Press Reports and Proceedings Philip Hyland教授通过其对复杂性PTSD的原创性研究,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对创伤相关障碍的认知,其研究成果对复杂性PTSD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纳入ICD-11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所研发的国际创伤问卷(ITQ)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创伤评估领域的权威标准。Genomic Press此次专访深入探讨了他早年与焦虑的个人斗争如何激励他推动创伤心理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革新,从而改善了全球数百万患者的治疗方式。 Journal Brain Medicine
1-Aug-2025 辅助性 T 细胞可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新的研究揭示了辅助性 T 细胞的一个亚群在人类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在 RA 患者外周辅助性 T 细胞 (Tph) 中升高的基因标记,该标记与 RA 的严重程度相关。在 Tph 细胞中敲除该基因可在体外抑制其他免疫细胞中与 RA 相关的致病特征。作者提出,他们的发现或能为将来 RA 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提供参考;RA 是一种会影响关节结缔组织或滑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RA 的特征是滑膜组织中出现免疫细胞浸润及生成自身抗体。先前的研究虽然已表明辅助性 T 细胞与 RA 进展有关,但其潜在的免疫调节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阐明。Akinori Murakami 和同事在此对 11 例 RA 患者滑膜组织和滑液样本中的 CD4+ T 细胞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滑膜组织中的 Tph 细胞高度活化,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样家族成员 2 (IGFL2) 及其受体 IGFLR1 的表达水平升高。研究人员指出,RA 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滑膜中 Tph 细胞数量增多和 IGFL2 表达增加相关。体外实验揭示,IGFL2 可通过激活 NF-κB 通路和干扰素 (IFN) 信号传导而激活 RA 患者滑膜中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而与 IGFL2 缺陷型 Tph 细胞共培养的免疫细胞则未出现 IFN 的信号传导特征。此外,Murakami 等人确认,循环 Tph 细胞也会展现出与 RA 严重程度相关的 IGFL2 水平。作者指出,IGFL2 是灵长类动物特有的基因,这一特性会限制其在啮齿类动物疾病模型中进行的体内研究的价值。他们认为,进一步的研究或有助于阐明 IGFL2 在人类辅助性 T 细胞和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Journal Science Immunology
31-Jul-2025 蛋白质翻译减缓会导致鳉鱼脑部衰老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衰老过程会选择性地损害至关重要的 DNA 和 RNA 结合蛋白的生成,这是促成鳉鱼脑中衰老标志物形成的原因。这些发现推进了我们对衰老与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内的病理风险之间关系的理解。Olivier Dionne 和 Benoit Laurent 在一篇相关的《视角》中写道:“下一步的关键是确定这些机制在哺乳动物,尤其是在人类中是否也得以保留,因为对翻译过程的控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其他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这可能有助于开发可改变蛋白质稳态的药理学策略,其目的是延缓发生与老化相关的病理变化并最终延长健康寿命。”随着生物体衰老,其维持蛋白质稳态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蛋白质稳态对维持蛋白品质至关重要,因为它能确保蛋白质正确地合成、折叠和及时降解。蛋白质稳态遭到破坏会导致有害蛋白聚集体积累,后者是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标志。尽管与衰老有关的蛋白质稳态的崩坏通常与其他标志性衰老过程的失调同时出现,但蛋白质稳态受损是否会主动导致这些变化则仍属未知。 为填补这一空白,Domenico Di Fraia 和同事研究了衰老过程会如何影响鳉鱼(弗氏假鳃鳉,或 Nothobranchius furzeri)脑中的 mRNA 和蛋白调控。鳉鱼是非常适合研究衰老的动物模型,因为它不但生命周期短促,且保留了脑衰老的特征。作者建立了一种方法,它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部分抑制蛋白酶体,其目的是为了判定这种特定性损伤是否会触发活体动物体内与衰老相关的脑部变化。他们用核糖体分析(Ribo-seq)来检测 mRNA 翻译的变化会如何在衰老过程中影响蛋白的生成。Di Fraia 等人发现,随着鳉鱼的衰老,富含赖氨酸、脯氨酸、谷氨酰胺和精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的蛋白质(这些氨基酸对 RNA 和 DNA 结合至关重要)数量会下降,即使翻译这些蛋白质的 mRNA 水平保持不变。作者将这种下降与核糖体在碱性氨基酸密码子处的停滞挂钩,因为它会损害翻译过程,增加蛋白的聚集风险,并减少这些必需蛋白质的生成。这些结果表明,衰老会选择性地损害对核心基因表达和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的蛋白质的合成,后者可能使蛋白质稳态的下降置于其他衰老标志的上游。 Journal Science
31-Jul-2025 行为驱动灵长动物演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人员报告称,新的同位素和化石证据表明,包括人族在内的早期灵长动物早在其身体演化出有效消化处理草类特性之前就已开始以草为食——这些发现支持了长期以来假设的行为驱动观念。行为驱动观念——即动物行为上的重大转变可以导致新的选择压力,并最终催化新的身体特征演化——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演化理论。然而,要在化石记录中检测行为驱动颇具挑战性,因为行为通常是根据身体特征推断出来的,这使得人们很难在不依赖相关形态学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评估。为克服这些障碍,Luke Fannin 和同事研究了灵长动物演化时的一种不同寻常的食性转变——反复采用以草为主的食性(食草性)但却没有其他食草哺乳动物中所见的典型的身体适应性变化(如高冠齿或复杂的消化系统)。据作者披露,至少有三个上新世灵长动物谱系(包括早期人科动物)均独立地转变为以草为主的食性,尽管它们缺乏这些特化的性状。为确定饮食行为向 C4 植物的转变,Fannin 等人分析了灵长类化石标本的碳氧稳定同位素比,并将这些转变的时间与高效食草相关的牙齿性状的发展进行了比较。作者发现,在包括早期人科动物在内的几个物种中,牙齿形态的改变会比饮食行为的转变滞后约 70 万年。更重要的是,Fannin 等人证明,傍人属和人属基干祖先的饮食灵活性显著高于其后代,这支持了行为变异先于形态特化的观点。据作者称,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表明早期灵长类动物的行为转变早于形态适应(它支持了早期人族中存在行为驱动),它们还表明行为转变可能启动了关键性的演化轨迹,尤其是约 230 万年前人属的食性分化。 Journ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