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图中红色箭头表示对流活动增强,蓝色箭头表示下沉运动增强。蓝色逆时针箭头表示气旋环流异常,红色和黄色顺时针箭头表示反气旋环流异常。 view more
Credit: ©《中国科学》杂志社
近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朱秋晓,李惠心副教授与挪威卑尔根大学贺圣平高级研究员等人共同取得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如何主导东亚北部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年代际演变机制。研究利用1940–2022年的再分析资料和气候模式的大西洋起搏器试验,发现东亚北部7月复合高温干旱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分别出现两次显著年代际转折:1950年代中期减弱,1990年代中期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变化与AMO位相紧密相关。
当AMO处于正位相时,北大西洋的海温增暖激发出沿大圆路径传播的罗斯贝波列,向欧亚大陆传播。这一过程引发欧亚大陆大气环流异常,导致副热带西风急流北移并增强,东亚北部区域性高压和下沉运动加强,从而抑制降水、抬升气温,显著增加复合高温干旱的强度与频率。该研究结果为理解东亚北部高温干旱的年代际变化提供了新的物理视角,同时为提升年代际气候预测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
朱秋晓, 李惠心, 孙博, 贺圣平, 袁嫄, 曾佳妮, 谭安琴. 2025.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如何影响东亚北部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年代际变化.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5(9), 3051–3064, https://doi.org/10.1360/N072025-0052
Journa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