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木炭遗存研究结果揭示了早期黍粟农业居址林地植被环境以及先民对李属果木林地的管理与保护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Science China Press

兴隆遗址第一期(8700~8000a BP)、第二期(8000~7600a BP)和第三期(7450~7000a BP)木炭组合变化图

image: (a)不同木炭种属含量变化; (b)主要木本植物年轮曲率变化, (W)、(M)和(S)分别代表微弱、中度和强烈弯曲 view more 

Credit: ©《中国科学》杂志社

近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小强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邱振威博士针对中国北方兴隆遗址木炭遗存的研究结果。该团队通过对木炭遗存进行种属鉴定和年轮曲率统计,重建了早期黍粟农业人群对木本植物的采集、利用与影响,揭示了兴隆先民在距今8000年时期便已开始对李属果木林地的管理与保护。

基于兴隆遗址木炭遗存系统分析, 共鉴定发现了李属、杨属、榆属、槭属、圆柏属、鼠李属和柽柳属等木本植物, 表明遗址周围曾经分布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大量可食用李属和榆属植物的发现, 指示了山杏果林以及榆属疏林的广泛分布, 成为中国北方早期黍粟农业聚落植被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结合不同植物的生境分布信息, 兴隆先民对木材资源有着充分的利用, 采集范围包括了河岸林地、向阳山坡灌丛、山谷疏林等, 其中杨属和榆属植物是最主要的薪材来源。距今8000~7000年时期, 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促使了兴隆遗址周围槭属、圆柏属和鼠李属等大量木本植物的出现以及杨属林地的扩张, 人群迅速增加对河岸林地的砍伐利用。

木炭年轮曲率统计结果显示, 兴隆先民主要利用榆属、杨属、槭属和圆柏属的枝干或者较粗的枝条部位作为薪材, 并且已经开始采用植株修剪、大量砍伐其他非果木类植物等方式对山杏灌丛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和管理, 以获取更丰富的果类食物资源, 显示了早期黍粟农业人群利用和适应植被生态的方式和策略。

论文:

沈慧, 邱振威, 赵克良, 周新郢, 李小强. 2024. 中国北方兴隆遗址早期农业人群对木材的利用和管理.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 1937 – 1949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